機械手錶摔碰停走原因分析
機械手錶摔碰停走原因分析
手錶是佩戴的,因此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很重要,其中就包括防震;手錶的防震性能不单纯是指磕碰,也包括加速度的过載和冲击,這種情况往往在體育运動和生產活動中會出現。
从钟錶到手錶的演變过程,不僅僅是體积變小了,主要還是在走時精度和抗干扰性的提高上,它都用上了摆輪,因此可以携帶了;但古董的钟錶或怀錶就非常娇气,它们都“伤不起”,外界的振動和冲击极容易使它的擒纵機構与摆輪的配合上出问题;為此,又大约經曆了200年的改進,人们尝试了各種各樣的擒纵形式,現代的手錶基本上都是在用杠杆式擒纵機構了。
以锚式的杠杆式擒纵機構為代錶,它只所以工作可靠在於它有二點:(1)機構有牵引,擒纵輪齿对擒纵叉的叉瓦切入有一个角度,會使擒纵叉的叉身靠緊限位钉處,而不會乱動;(2)有保險設計,即便有外力作用能讓擒纵叉發生移動,擒纵叉叉头的保險钉与摆輪的下圆盤(保險盤)之間有保險措施,會阻挡擒纵叉的继续移動,并讓它在牵引力矩作用下重新復位;另外一點是摆輪元盤钉与擒纵叉叉口之間也有保險,一旦超出它们之間的間隙,就會產生阻挡,总之,就是不能讓擒纵叉逃離它正确的位置。
但所有的這些保險也不是萬无一失的,有些手錶在剧烈振動冲击下,還是要出问题,最主要和常见的问题,就是發生“反摆”。所谓“反摆”也叫“背摆”,這些都是俗称,真正的義思是擒纵叉脱離了正确位置,跳到另一側去了;原來它還和摆輪好的跟亲兄弟似的,可在外界干涉下,一瞬間它就翻脸“背叛”的摆輪。
能使摆輪远離擒纵叉的振動力最厉害(多數是沿錶盤6~12字符方向的作用力),手錶機芯里的上下防震器會產生徑向移動,导致合理的保險間隙一下就没有了,举例:擒纵叉原本应该老老实实的呆在左端,可它在外力作用下,没有受到保險機構的约束,它却跳到右端去了,摆輪的震荡回來也就没了接应,回旋过來時,本应该打在擒纵叉叉口内側上,來帶動擒纵叉的移動,而這回却打到擒纵叉叉口外側上,不能再進入叉口,擒纵和振動系统没了配合,這屬於經典的“梗死”,手錶一下子就停摆不走了
手錶在做防震实验時,也是用3KG重的冲击锤敲击手錶(冲击锤臂长50CM),瞬間冲击速度可达4.43m/s,這个实验是很厉害,但是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冲击可能都比它更大。
手錶發生“背摆”有一个特點,无论你怎么摇晃手錶,连秒針都是“紋丝不動”的,屬於“死停”,這个和一般情况下手錶停走有所不同,如果是傍的原因造成的停錶,秒針在晃動下起码還能走兩步或前后有摆動。如果是“背透”后蓋的手錶,那么你不停的旋轉摇晃手錶,看手錶的摆輪,它也基本上是不動的,或只能向一个方向小幅度摆動一下的停。
修理手錶“背摆”的故障非常容易,拆下摆夹板重新搭摆就解决了,屬於立等可取馬上见效的那種,修錶师傅最愛干這活。但是經常性的出現“背摆”現象的手錶,可就要引起注義了,那一定是擒纵機構的保險間隙出问题了,应该换个擒纵叉或检查及缩小擒纵機構各點(主要是叉头钉与保險盤之間)的保險間隙。高仿手錶
Related Reading: